×
Home/旅行者世界版圖/英愛遊 (2):「再別康橋」及「傲慢與偏見」
旅行者世界版圖歐洲西歐

英愛遊 (2):「再別康橋」及「傲慢與偏見」

2021.8.8

        遊景點的首站安排必須要能「先聲奪人」且又是團友們所「夢寐以求」的,而我偏偏又是「世界名校巡禮」的愛好者。因此劍橋大學 (Cambridge University)就成為率先登場的「強棒」(尤其我1995及2011年兩度訪英時均未能如願前往頂禮,此趟又豈能錯過)

IMG_4817.jpg
Cambridge 2018 by Barry Hsiung.jpg

    大巴從酒店出發後,向東北方向行駛35公里不消40分鐘即到達那心儀已久、成立於1286年有“英國最高大學城”美稱的劍橋時,「興奮指數」頓時急遽升高;特別是能親睹之前只在網路上或旅遊畫冊上才看到的大學巍巍建築群。

IMG_4816.jpg

     Luke先帶大夥導覽逛了一圈當地居民可能是學術泰斗、莘莘學子、專業奇葩,或天才與瘋子都有的劍橋小鎮(Cambridge) 。當我們在美、英歷史都佔一席之地華盛頓家族所代表的小聖馬麗教堂(Little St. Mary’s Church)參觀時才驚訝地得知美國星條旗及老鷹的圖騰居然是源自於這華盛頓家族的標誌

IMG_4761.jpg

在這鎮上,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觸目皆是「有名有號」的歷史性建築(尤其是位於鎮中心的大聖瑪莉亞教堂【Church of St Mary the Great】),連一般的市集,都感覺出一種特殊的文化味。

IMG_4797.jpg
IMG_4800(1).jpg
IMG_4771.jpg

大聖瑪莉教堂前面亦有一個立體的校舍鳥瞰配置模型,便於遊客了解劍橋各學院的分布所在地。

IMG_4805.jpg

另在網路上也蒐尋到一張地圖 (By Dr. Blofeld – OpenStreetMap, CC BY-SA 2.0) 可提供參考。

Cambridge_centre_map.jpg

    這看似古老的街道上並非沒有新鮮玩意兒,聖體鐘(Corpus Clock)或稱「蚱蜢鐘」的公共藝術品就是一絕。該大型的雕塑時鐘的盛名並非只是它鑲在劍橋大學基督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an College)泰勒圖書館的外牆上,或因其鐘面是24克拉鍍金不鏽鋼圓盤(直徑約1.5公尺),沒有指針和數字、透過藍色發光二極體顯示時間的另類創新【《時代周刊》把其列為2008年最佳發明之一】;而是它藉一個類似蚱蜢或蝗蟲的昆蟲金屬雕塑「正在不斷吞噬時間」的那種視覺,即一種戲謔性的方式來提醒人們:時間是必然流逝的【構思和資助者英國發明家約翰·C·泰勒 (John C. Taylor) 稱其為「時間吞食者」(Chronophage】。另該鐘於2008年9月19日落成時,還特別由劍橋大學物理學泰斗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為其揭幕。

IMG_4787(1).jpg
IMG_4791.jpg

    走到由亨利八世於1546年所建,所謂「神聖不可分割三位一體 (聖父、聖子、聖靈) 」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特別在那一座豎有亨利八世雕像的正門前匆匆留影,以驗證“他手中所拿的權杖,被頑皮的學生換上木製椅子腳”的傳言屬實且迄今仍在(可見英國再偉大的「王權」也難以阻止「詼諧式的自由思潮」)。

IMG_4830.jpg
IMG_4829.jpg
IMG_4834.jpg

我們在「人聲鼎沸」卻「小有氣質」的麥當勞小憩解饞時還遇到一位乍看像流浪漢卻以類似哲學家的口吻主動與我們聊天,還熱心介紹劍橋有那些地方值得一看…

IMG_4798.jpg

     今天的「重頭戲」當然是在蜿蜒清澈優雅的康河 (River Cam) 上享受「撐篙船(Punting tour)」之樂【絕對是必要的安排(否則就等於沒來過)】。

43467087(1).jpg

1538948539462.jpg
1538948512015.jpg

在伴隨著輕風徐徐、水波漣漣約45分鐘的行船中,撐船伕沿途介紹劍橋康河的歷史美景(尤其是從河上看國王學院校園及其禮拜堂),連在河中逍遙戲水的天鵝都增添些許的浪漫氣息

IMG_4919.jpg
IMG_4929.jpg

IMG_4951.jpg
IMG_4964.jpg

船伕撐啊撐啊的,而我們則輕輕地搖啊又搖啊的…就這樣地搖過了以河道連結幾個學院所各具特色的七座橋,依序為:1. 人氣最旺位於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有別於威尼斯的那座同名橋】)  

1 Bridge of Sighs.jpg

2. 最古老(建於1640年)的克萊爾學院橋(Clare College Bridge)(本照片取材之網站連結)

Clare Bridge.jpg

3. 平凡無奇卻十分威嚴的國王學院橋(King’s College Bridge)

3 King’s College Bridge.jpg

4. 首座混凝土造的(建於1960年)Garret Hostel Bridge【學生們則稱之為“高潮橋(orgasm bridge)”

4 Garret Hostel Bridge.jpg

5. 17~18世紀間三度以石頭打造的三一學院橋 (Trinity College Bridge) 

5 Trinity College Bridge.jpg

6. 在1982年重建的抹大拉學院橋 (Magdalene Bridge) 

6 Magdalene Bridge.jpg

以及 7. 最後壓軸的是位於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曾歷經三度改變造型而最特殊的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

7 Mathematical Bridge.jpg

在這飄逸雅緻的行船中,當船伕以幾乎標準的「普通話/國語」發音出「徐志摩」的「康橋」,頓時讓我們都很驚訝!更有意思的是他還提到(華人家喻戶曉的) “「金庸」是徐志摩的表弟”(這可能是許多華人所不知道的);由此可知華人遊客對當地觀光業有多重要,這更要感謝徐志摩的影響力。【亦請參考Carol FB 上的po

IMG_4960.jpg

設定取消廣告分潤

1538948612517.jpg
能說中文的橕船伕.jpg
康河上.jpg
43315817.jpg

對華人而言,藉遊康河來體會「再別康橋對劍橋所描述的真與美又是其他族裔所無法感受到的,確實又多了一層特殊的意義。(然我深信一定有許多文學創作者曾用各種不同文字語言來發述其對劍橋的依戀)。 IMG_4932(1).jpg

Barry Hsiung@Cambridge.jpg

【特別喜歡這張可能是一對情侶的撐船照】

IMG_4953.jpg

    我們原安排要入內參觀建於1441年建築規模最宏偉且占據了劍橋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區的劍橋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Cambridge【有別於成立於1829年的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前者更負盛名】因當天有特殊活動(軍警人員還侍)未對外開放而只能在門前照相(還好,撐篙船時已沿著康河已逛了大半校園),最吸睛的還是那座禮拜堂。

IMG_4803.jpg
IMG_4809.jpg
IMG_4817.jpg

我們一行乃選擇成立於1511年,是所有「牛劍學院」中擁有最多11座庭院的聖約翰學院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取代之。【所謂「牛劍(Oxbridge)」是指英國兩所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合稱,兩校之間因有許多共同點而以此合稱,且彼此又有歷史悠久競爭關係和諸多相異之處…而也蔚為佳話】。

IMG_4840.jpg

    入場前,Luke先對該學院做了一精彩的簡介…石刻門上的學院創辦人瑪格麗特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的雕像、門上兩隻叫“耶魯(Yales)”的奇怪動物(有大象的尾巴、羚羊的身體、山羊的頭、可旋轉的羊角)及老鷹石雕…等都是代表該學院的象徵【好奇地想知道“這隻怪獸是否與同名的耶魯大學有關?】。

IMG_4843.jpg
IMG_4844.jpg
IMG_4846.jpg

接著,我們各自拿了一份「導覽圖」遂開始進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式的探索

Map of SJC.jpg

除氣勢雄偉的主教堂(St John’s College Chapel)外,在「教堂庭院」中看到不同風格組成的建築,對照在南樓的是「都鐸(Tudor architecture」風格(包含圖書館),西樓則是「維多利亞 (Victorian architecture)」式的,讓參觀者的視覺感到多元而豐富。

IMG_4973.jpg 

學院教堂

IMG_4988.jpg  

維多利亞式建築

IMG_4994.jpg 

維多利亞圖書館

IMG_4986.jpg 

都鐸式建築

1538948681438.jpg
IMG_4992.jpg

穿過了「嘆息橋」進入「新庭院(New Court)」後觸目所及則都是「哥德復興式 (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建築,特別是被暱稱為“結婚蛋糕”中心樓鐘塔的穹頂

IMG_5010(1).jpg
IMG_5004.jpg

其迴廊的設計則是別有用心【“用來減輕一長段樓房帶來的沉重感,使視野可一直延伸到康河…”(引用「導覽圖」中所述)】

IMG_5016(1).jpg
IMG_4999.jpg
IMG_5015(1).jpg
IMG_5013.jpg

大夥在一綠草如茵、充滿花香與書香之地漫步或盡情奔放的歡愉使我們忘卻了未能「晉見國王」的遺憾!  

1538948493978.jpg
1538948418916.jpg

    這趟劍橋行僅能安排半天多的時間,若要把原列入Wish list中希望能走訪到的【包括:卡文迪許實驗室 (Cavendish Laboratory) 和劍橋大學圖書館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以及除已親睹的聖約翰學院禮拜堂的尖塔外,還有幾個也屬於「劍橋天際線」中其他學院的建築,包含聖母暨英格蘭殉道聖人堂 (The 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and the English Martyrs)的尖塔、阿登布魯克醫院 (Addenbrooke’s Hospital) 的煙囪…】最少還要多半天行程才辦得到的因此只有留作下次再來的最好藉口

IMG_4816.jpg
IMG_4818.jpg

雖「無法天長地久」但能「短暫擁有」也是種福份,況能來此一遊,就已算是被其崇高學術氣息所薰陶過,可謂是不虛此行!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離開時似乎隱約領悟到徐志摩當年為文時的心境

800px-Kings_College_Xu_Zhimo_memorial.jpg

(以上照片是位於國王學院,一紀念徐志摩《再別康橋》詩的石頭【作者為Cmglee, CC BY-SA 3.0】)

   午後大巴續朝東北方向行駛238公里 (約2.6小時) 前往另一個「驚喜」。這一段時間正好讓團友們調整時差…“「輕輕」、「悄悄」、「沉靜」”此時對我們而言則是在「激情過後」回歸到「淡定」的必然,讓寂然無聲來消除旅途勞頓,並儲備下ㄧ站的動能

     下午四時許抵達以其英式甜點布丁而聞名的貝克威爾 (Bakewell) 中世紀小鎮(惜受時間所限無緣品嘗該Bakewell Putting),因我們主要是為其更具吸引力的查茨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而來。

IMG_5027.jpg
IMG_5039.jpg

    此行彷彿先要穿越了時空讓19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 (Jane Austen) 於1813年所出版迄今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一部膾炙人口小說「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來講述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奈特和富有的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該小說曾拍過四不同版本的影視,由於2005年拍成電影時達西先生 (Mr. Darcy) 家的取景地點就在此莊園,所以後來它也被暱稱為「達西莊園」;而它其實是卡文迪許 (Cavendish) 家族歷16任公爵與夫人們的家。【傲慢與偏見預告片:版權屬於Bilibili】

Pride__Prejudice_post(1).jpg
IMG_5040.jpg

    除藉那引人入勝古典小說的故事情節與入內參觀(各自帶導覽器)來一窺真正英國貴族所居住的地方外,最主要則是在其25間展覽廳中所陳列了跨越4000年人類文明,包含名畫、雕塑、家俱、珠寶…等數萬件的珍品,加上房內則有眾多歷代公爵私人的藝術收藏。

IMG_5074.jpg
IMG_5079.jpg
雕像.jpg
IMG_5055.jpg
IMG_5092.jpg
IMG_5112.jpg

房間也都裝飾得金碧輝煌(尤其是在圖書館、餐廳天花板上的動人畫作),而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是卡文迪許家族的歷史故事。

IMG_5044.jpg
IMG_5045.jpg
IMG_5097(1).jpg
IMG_5116.jpg

收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來自意大利雕塑巨匠拉菲羅•蒙蒂(Raffaelle Monti)的著名作品—蒙著面紗的貞女(Veiled Vestal Virgin)所雕刻那栩栩如生的面紗皺摺。

蒙著面紗的貞女.jpg

而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 (Damien Hirst)恐怖卻十分藝術的「剝皮人像 (Saint Bartholomew exquisite Pain 2006) 」在館內亦非常引人注目。

IMG_5067.jpg
剝皮人像.jpg

參觀完歷代莊園擁有者卡文迪家族陳列在室內收藏品後,我們還有半個多小時可以在戶外「放風」。別小看這莊園,可是占地廣大,戶外區有廣大的獵場、大草原、花園、噴泉、林地,這些如同精品般的景緻也曾一一在那電影中呈現…【亦請參考Carol 在FB 上的po

達西莊園合照.jpg
IMG_5031.jpg
IMG_5094(1).jpg
IMG_20181007_163017.jpg
1541799381394.jpg
IMG_20181007_162240.jpg

    在大巴向北行駛100公里 (約1.2小時)車程中,團友們興致勃勃地相互分享今天的「戰利品」或展示手機中的「獵物」。夜幕低垂前抵達英國第三大城市、也曾是工業革命發源地的里茲 (Leeds)。我們在此地只是「過境」(享受晚餐及下榻的驛站【如Carol 的FB po文】)卻未安排行程也是不得已的取捨。 

    入睡前,忽然想到這百年來熱門話題之一的「當東方遇到西方」──不知當年徐志摩以「再別康橋」來表達對西方文明愛慕之情時,是否也會因西方對中國充滿了「傲慢與偏見」而感到愁悵

43543628.jpg
Xu_Zhimo.jpg

             (風流倜儻的徐志摩與傲慢的達西先生【館內雕像】)  

〈待  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