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旅行者世界版圖/半世紀「旅遊史」話從頭
旅行者世界版圖

半世紀「旅遊史」話從頭

 5/9/2021

   生肖屬馬,先母曾說我是ㄧ匹“到處亂竄的野馬”,可能真是所言不假,連我內人都說”每次一到機場,無論是公務出差還是旅遊,就看到我立刻精神抖擻、步履輕盈,仿佛我全身的細胞都活(火)起來了“。我愛旅遊的「慧根」,最早可追溯至從小學時代的遠足,因為在那個淸貧的年代,好像只有在遠足的時候,才可以吃到森永牛奶糖、白雪公主泡泡糖,及媽媽親手準備的茶葉蛋、三明治及水果等。而每當聽到蒸汽火車鬼哭神嚎般的汽笛聲及其所散發出著濃濃煤炭味,就宛如要到天邊般遙遠的地方(其實只是從台北去基隆或桃園);為了這樣一個遠足我可能前兩三天都會興奮的睡不著。高中時代更是「青春不留白」,平常存零用錢,暑假先打工、就是為了要參加救國團辦的旅遊活動

   20初頭就考上汽車駕照,經常每逢長假就約三五好友租車到台灣各處「尋幽訪勝」,光「環島遊」就不知有多少趟。那時的樂趣只是追求「開車的快感」甚於欣風賞景或探訪民俗。每到一個點,留個影、攝個像、聊表「到此一遊」後,就匆匆地趕往下個點;既不帶腦也不必用心,遑論還會寫什麼遊記。30餘歲起台灣開放出國觀光加上國外出差變得頻繁後就很少對島內旅遊產生興趣;加上首度留學期間,難免總是有「美國月亮比較圓」情結的作祟,每到寒暑假就絕不放棄安排到各處旅遊的機會。那時,我曾認為「與家人或好友邊開一輛美國車、邊聽台灣歌手的卡帶、奔馳在美國的Free Way 上乃是人生一大樂事」。而生平第一次的駕車壯遊是在1988年在華府唸書的第一個暑假,與從加州來看我的老哥開著他的貨車,一路從美東華盛頓歷四天三夜到達美西舊金山,途經10個州共3,000多英里(5,000公里)。第二個暑假也不遑多讓地帶著來美探親的妻兒從維吉尼亞州往北到達加拿大的魁北克,回到維州後再往南開到美東最南端佛羅里達的Key West。

   愛玩的人,什麼機會都不會錯過,趁出國差旅(公務、商務及擔任國際志工)之便順道安排旅遊的方式幾乎佔我迄今已經去過46個國家、300多個大小城市紀錄中比例的1/4其餘純差旅約1/3、純旅遊約1/2。因工作、家人所居或求學的關係,曾經長住或常去過的城市除了華盛頓、舊金山、上海之外就是多倫多、北京、深圳、廣州、紐約等,這些地方雖不會是我遊記的主軸,卻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遑論我的出生地台北。 

   在邁入中年後,開始遊走兩岸頻頻交流,因工作常來往大陸,過去只能「神遊」的內地,又成為我與內人的最愛,且迄今大江南北也算走了一回。從「知天命」的年齡開始,為了犒賞自己與老伴,喜好自由自在的「自助式」精緻旅遊,日本(賞櫻、賞楓、賞雪、泡湯)及歐洲(郵輪遊、定點long stay及「壯遊」)則是這些年的重點。說也奇怪,迄今我走過美國50個州的45(只差北達科他、蒙大拿、愛達荷、阿肯色、奧克拉荷馬),加拿大13個省中的8個,最應該反較少寫美加的遊記。日本去了10趟也從來未提筆過(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日本都太熟悉了也輪不到我來寫)。後來我自己才發現寫的大多是歐洲及中國大陸,並也曾「返璞歸真」地以更輕鬆愉悅的心情來「探索」這個我們所生長的這個寶島。 

   從35到60歲之間歷經的兩次深造、職場的高峰、解甲後創業(最多同時主導兩個NPO專業性非營利組織及美中台三地共四家公司的經營)、一直到逐漸交棒、收尾、結束。在這最精華的25年間,我最慶幸的是「旅遊」始終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旅遊),而「商務差旅」更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且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事實上有時候「旅遊」與「商務差旅」是沒有太大的區別,我會趁商務之便而順道旅遊,過去亦可能就旅遊之利而洽談商機。我尤其沒有「辜負」前後六年的在留學期間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遊走美國東西南北,連博士論文撰寫期間還特別結合學術參訪、田野調查而走訪英國、法國、美國及南韓共10餘家航太及國防產業回想當年那種可“邊走訪調研又邊增長見聞”的旅遊方式可說是此生最有價值且最懷念不已的。  

   ㄧ說到「旅遊」,相信是許多人的最愛,當然也是我跟老婆大人所樂此不疲的事。我們夫妻雖然在生活瑣事上吵嘴鬥氣實所難免,但是只要一討論到有關旅遊的事,似乎彼此就可立即偃旗息鼓。所以「旅遊」肯定是促進生活和諧的必須,更是強化家庭/家族成員間感情的最佳融合劑。從2004-2018年來和我這位「最佳拍檔」雖多以自助旅遊為主(特別是到美加、歐洲及日本),因為較隨性、有彈性且沒有太多的限制(出發前卻要花很多時間做功課,要自己規劃安排行程中的所有交通、住宿及餐飲,且每到一地方都是自己拖著行李找網絡上訂的住宿等)。所以,當然我們也從不排斥參加好的旅遊團(既省事、省時又省力)。自從在2013年10月參加了由「黑皮家族」成員所組成,一對好友賢伉儷精心策劃安排的「南非原野尋奇」旅遊團,感覺物超所值之後,2014年4月中又參加他們所籌辦14天的「德國深度之旅」。跟團就是只要行李打包好、隨身物品帶好、其它什麼事情都不必操心,全程腦袋可以空空,只要跟著領隊、導遊搭乘他們所安排的交通工具就可一路玩到底;且沿途都吃好的、住好的、團友間互相熟識彼此照應,所以玩在一起當然就樂趣無窮。我跟團與一般人比較不同的習慣是不管到那裡每天都要做筆記(否則回去後就怕忘光光),且之後寫遊記我才會有豐富的內容(不過,若旅遊團導遊不夠稱職專業,也會承受到一些我的壓力)。 

   雖不敢說自己交友遍及五湖四海,但從年輕時就愛交友的個性,迄今仍「未改其性」。若把旅遊和「訪友」結合在一起,那更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活動。如前述第一次的美東西兩岸「駕車壯遊,」就是途經丹佛探望在Boulder科羅拉多大學進修博士的大學室友的光中,到了加州走訪史丹佛大學與另外一位室友博士生祥東的歡聚…整個行程雖未留下完整紀錄,但光這兩次「機運」就讓我極為「感念」。此外,2011年的歐洲自助旅行,我們在倫敦時順道拜訪英國朋友David、而另一對法裔加籍夫婦Michel and Manon則開車帶我們到Brighton 玩了一天;在羅馬與義大利朋友Petra 餐敘;當年夏天到波士頓時特別到美國老友Jerry 家中作客;2012年5月到法蘭克福時,受到德國朋友Ralf 的邀請由他夫人下廚款待了我一頓道地德式晚餐;當年11月我到溫哥華開會,加籍朋友Darya開車載著我們夫婦及另一位阿根廷朋友Jose、一位希臘朋友Loura一起到Capilano bridge及Whistler賞楓)。之後,還有2017年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友人Peter/Ionica夫婦的盛情接待、Ralf/Marion伉儷在安排盛餐前還陪我們在雨中的「愛情橋」上看法蘭克福夜景…。

   對我們而言,美國是目前居住地也曾是長住過的地方,就算幅員廣大似乎也就如同在台灣島內可到處趴趴走一樣,無論多遠只要開車能到(所謂「無遠弗屆」)的地方就不會讓人有特別遙遠的感覺。大陸也一樣,這些年來商務的關係平均一年進出一二線城市7~8趟,就算是過去常搭配差旅後的天南地北到處旅遊(內蒙、新疆、海南、黑龍江…),總覺得還是在自己家裡。不好意思,「臭屁」一下,以我心中所擁有那張「世界版圖」而言,所謂的「國外」是北美(美國、加拿大)、台灣、大陸之外的其他地區;而日韓等東北亞、以及新馬印菲..等東南亞地區,那就是咱們家的後院或鄰居(中南美與加勒比海地區亦應等同視之),所以偶爾到後院「散散步」或去鄰居家「串串門子」也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啦! 

   總的來說,對過去的旅遊經驗津津樂道的何止於…內蒙希拉穆仁大草原騎馬、庫布齊沙漠騎駱駝、泰北森林騎大象、南北疆走絲綢之路、土耳其卡巴多奇峽谷乘熱氣球、瑞士阿爾卑斯山脈健行、駕車加渡輪遊挪威三大峽灣、阿拉斯加看冰山、南非野生動物園追逐獵物、冰島看極光及在冰河上的健走…爾後,這些經驗將陸續與大家分享。其實,由於我寫遊記的速度似乎始終跟不上我旅遊的速度,因此從2015年迄今仍然積欠至少十國值得一寫卻尚未完成的遊記,希望能從2021年開始都能一一躍然於紙上。 

   現已過了「耳順」之年,在幾乎天天藍天白雲的美國北加州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且已放慢了步調、消除了肩頭的壓力,而已從2018開始與老哥、老伴、老友共同開展 “駕著RV(尤其我哥還親手DIY打造了一台Trailer【露營車】,我也參與製作)要全面執行“遊遍美國各地國家公園”的計畫。 

   在我動心起念要開發這個園地之前,其實已陸續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把我這一生特別是從年輕時代迄今這半世紀來所有旅遊過的地方整理出一份包括所有商務差旅在內的「旅遊史紀要」。還好從2000年開始我就養成寫「工作日誌」的習慣,所以我每一趟的商務及旅遊行程都有明確記錄時間地點等相關內容。在此以「由遠而近」追溯的方式,把這50年來的紀錄分成五個階段來逐一說明如下: 

1.       啟蒙期(1971-1987年)

包含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的年輕歲月(參加校際活動、救國團健行、「把馬子式【把妹】」的郊遊)及初任官的職場「新鮮人」(婚前參與「求偶式」的大小派對)的那「青春未留白」10年;再加上認識我的另一半,讓兩個喜歡旅遊的人攜手「初試啼聲」及到新婚後「即興式」的出遊。在那個年代所謂的旅遊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我們似乎比一般人幸運,能在台灣本島內到處學習爾後如何到世界各地趴趴走的開始(也就是我們的旅遊「萌芽期」)。但由於未留下任何文字、相關檔案/資料及照片多已散失而毫無紀錄可循(所以算是「史前時代」),僅能憑模糊的記憶「考古挖掘」找回已逐漸淡忘的過去,而能勉強「拼湊」出來的紀錄 

2.         進修/公務期(19881998年)

1988-1990第一次赴美進修也看到了台灣以外的世界如離開籠子任意翱翔的飛鳥,是我人生最瘋狂旅遊的「起始點」; 1991-1993參與國家級重大專案期分別在美、法執行訪廠、履約審查、訓練..等則是人生中學習、成長、歷練最特別的日子1994-1998我攜眷第二度在美進修,每當寒暑假甚至春假帶著全家大小在美加到處旅遊,再加上論文撰寫收集資料期間到英法及美國個航太廠商參訪/學術調研..等這是人生與家人共渡最快樂的四年。在這12年期間所留下了許多到處旅遊、參訪的精彩照片及論文檔案中,也可以找回大部分的記憶(仍有若干時間未確定處,尤待返台及到維州找到舊照片後方能補足更正)。 

3.         職涯轉換期(19992004年)

二度進修返國後為國作育高階管理英才四年期間雖僅一次陪長官赴美官式參訪、也有數度到美參與論文發表順道或專程「返家」探親;另在經歷「轉換跑道」自行創業過程中也終於體驗到什麼是「無拘無束」,即無需任何人核准,只要公司業務需要或個人及「我家領導」想要就可進行的任何「差旅」或「旅遊」甚或可兩者兼顧。 

4.         旅遊黃金期(20052019年)

無論是在公司業務發展及擔任「國際志工」上的需要,還是「從心所欲」地給自己在公忙後充裕的休閒時間與家人及朋友們互動,16年間是我旅遊及商務差旅最暢旺的時期(超過迄今所有旅遊/差旅比例的23247趟】)且每一趟都留有詳實的紀錄/完整的檔案與照片。尤其我大部分精彩的旅遊及發表的遊記都是在這時期所完成的由於內容實在太豐富多元,為避免眼睛「脫窗」,而不得不將其切分為兩個部分(Part I及Part II)來分別列表露出。 

5.         空窗期(2020~迄今)

萬萬沒想到會因受疫情影響而「憑空」且「莫名其妙」、「平白無故」地蒸發掉兩年(希望能在2021年一切恢復正常)。為了「見證」這50年來唯一在一年內幾乎沒有旅遊這段「歷史事件」,所以特別把其列入為一個旅遊「特殊時期」,以表「永誌不忘」! 

6.         未來(2022~…)

姑且稱之為「旅遊大爆發期」,相信在疫情結束(樂觀估計在2022年初)後,肯定所有被「悶壞的人」,都會出來「大暴走」(所謂「報復性」的…);而我們則要「趕進度」,力求早日達成「積滿100國」的目標。 

   上述「嘔心瀝血」所完成這跨越半個世紀的旅遊史,羅列了至少321趟的紀錄【100%都有所本:請參考「2021~1971旅遊+差旅分類統計分析表】,讓我自己都十分驚訝,很高興自己完成了這件偉大的「工程」。最重要的是不做不知道,做完了確實嚇一跳,就針對旅遊這件事情而言,我確認在這方面的成績是值得驕傲的!其實,說穿了,花了這麼一大翻功夫,只是為給我們自己看的(是最好的「摘要式備忘錄」),也可作為我與老伴偶爾因記憶上產生「落差」及若有爭議時做為最佳的「仲裁者」),否則若全靠過去那些含含糊糊的記憶就易造成在不同的年代去同一個地方…,所可能產生「張飛打岳飛」的混淆。 

   這各年代的「旅遊史紀要」,我不會主動發送,若讀者有興趣也歡迎用以下連結進入瀏覽(該「旅遊史紀要」未來會在每一已產出「遊記」的單項中加入連結,也可從該單項進入閱讀,此亦可成為另一種型式的「索引」)。

回到旅行者的世界版圖(發刊詞)

進入以下各「旅遊史紀要表」:

請注意:各階段「年表」係採「由近至遠」倒數方式排列(如2021~20202019~2012…),而每一年則仍以從112月正數方式排列。

空窗期(2021~2020年)旅遊史紀要

黃金期 II (2019~2012年) 旅遊史紀要

黃金期 I (2011~2005年) 旅遊史紀要

職場轉換期(2004~1999年)旅遊史紀要

進修/公務期(1998~1988年)旅遊史紀要

啟蒙期(1987~1971年)旅遊史紀要

2021~1971旅遊+差旅分類統計分析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