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旅行者世界版圖/美洲/南美/探索秘魯古文明 (1):從起心動念到雲集利馬
南美旅行者世界版圖美洲

探索秘魯古文明 (1):從起心動念到雲集利馬

2021/10/10

        據個人超過半世紀的旅遊史,幾乎三分之二以上是自助旅遊,但隨著年齡漸長、體力精力漸不如前時,也必須要考慮如何調整旅遊的方式。我與老婆大人從不排斥參加旅遊團,尤其是若旅遊地在以下情況之下參團似乎就是最佳選擇:1. 不熟悉當地環境且單獨行動風險較高、2.語言溝通障礙(尤其是非英語系地方)、3. 大眾運輸系統較不發達、4. 特殊地理環境(尤其是高山、高原、沙漠)適應問題、5. 治安考量、6. 住宿安排及飲食文化差別、7. 與出發地距離遙遠...以上七點對於我們而言一個非常想去又不敢自助的地方例如那既神秘又陌生的祕魯【除了馬丘比丘與羊駝(Alpaca)外知之甚少】──「參團」就是最佳策略。 

Alpaca in Machu Picchu by Barry Hsiung2017.jpg

當然根據過去參團的經驗,也有不少讓人詬病的地方。旅行社的信用、安排的領隊及導遊的素質與專業能力、行程的規劃、以及與不認識的團友們之間的互動…等都是要考量的事。最起碼相約三五好友一起參團應該是可以增加在「人和」方面的樂趣;特別是去從未去過的國度「探險」,彼此間更可相互照應

秘鲁地图-120762719.jpg

     我在2016年應客戶之邀為其在墨西哥市所舉辦的「拉丁美洲項目管理論壇」中演講而順便在墨西哥自助旅遊三天,粗淺地了解了ㄧ下馬雅文化,當時就在想很期盼有機會再去南美洲了解一下「印加文明」;所以去祕魯旅遊這事讓我打心坎裡就非常的贊成。【印地安三大文明包括中美洲「阿茲提克帝國Aztec Empire)」與「馬雅文明(Maya Civilization)」,以及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印加文明】(以下照片前2張是代表印地安文明的金字塔、第3張是在人類學博物館拍的印弟安原住民的畫)【對詳細內容有興趣者可至驚鴻一瞥的墨西哥城(3之1)瀏覽】

IMG_20160509_152633.jpg
IMG_20160509_152433.jpg

印地安原住民畫4.jpg

      四位高中同學各自在不同的場合相互提到一起旅遊的想法,其中Gee因過去公務常去中南美洲而特別對馬丘比丘印象深刻,想找機會帶其夫人Shirely再去一次,且提供參團的若干資訊,經我這麼一「串聯」四位同學帶眷屬一起到秘魯走一趟的構想於焉有初步共識。可惜從「起心動念」都「落實執行」這一年半的時間又因某些原因,特別是身體上及高原反應的顧慮,最後只能3+2(三位同學及兩位眷屬)於2017年10月正式展開,且能藉此再續我們近半世紀的同學之誼(師大附中畢業45週年)。為了加強對這趟旅遊的瞭解及考量正式「行前說明會」時我們可能都不在台灣,Gee還請旅行社在出團前半年提前為我們辦了一場有如交誼活動的說明會【很高興當天稱為「玩美南人」的Eric 苗啟誠為我們解說介紹】。當然,我們遂成為最早報名的團員之五。

IMG_20170608_114224.jpg

    對美國而言中南美洲其實就是其後院;在地理位置上而言,對住在美國尤其是加州的人而言是非常方便的(最起碼省掉一段從台灣穿越太平洋到美國西海岸至少節省了16到20個小時的飛行時間與機票錢)。所以我們都是從LA加入從台北來的旅遊團的(Gee/Shirley正好在洛杉磯探望女兒外孫、Kevin提前幾天到舊金山灣區住在我家,我陪他這位美食及鑑酒專家到Napa幾家知名酒莊去品酒考察) 

IMG_20170928_120659.jpg
IMG_20170928_135554.jpg

    與Gee/Shirley賢伉儷在台期間相互作東/作客十分頻繁,而2015年1月在我們搬入北加州新居未久,他們還特別從南加州千里迢迢來探訪,感覺老同學間還真是「情深義至」。她們返南加時,我也以「十八相送」 回報…我們也從那時起相約要一起「壯遊」…這也是這趟秘魯行最大的推動力

IMG_0520.jpg
IMG_0527.jpg

    前言及緣起說完了,現終於開始言歸正傳進入主題。在認識南美古國秘魯(秘魯共和國 [Republic of Peru])前,先要簡單瞭解昔日版圖曾包括如今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智利北部及阿根廷西北部,甚至伸展至今日巴西, 是15世紀至16世紀時南美洲的古老的印加帝國(Inca Empire)。所謂的「印加人(Inca)」,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乃一支在美洲的蒙古人種,而「印加」則是「太陽的子孫」之意。除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奇楚瓦語(Runa Shimi),印加人還使用數百種美洲原住民語言和各種方言。印加人稱其帝國為“Tawantinsuyu”,意為「四方之地」;其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 (The Andes, or Andes Mountains) 中段,而秘魯的庫斯科城係其主要的政經及文化中心。【下圖取材之公開網站:第一張(左)照片第二張(右)照片】 

Inca Empire.jpg
549px-Tawantinsuyu_(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1).jpg

           2017.10.1我們在洛杉磯加入旅遊團後一起從LA直飛近9小時(「紅眼」班機、機上過夜),對我而言航程恰到好處且比一般動輒10餘小時的越洋飛行輕鬆許多(就是前述“只是去自家後院的好處”)次日上午8時許抵達秘魯首都、位於秘魯西海岸線的中央,西臨太平洋也有蔚藍海岸的的利馬 (Lima)。【第二張照片是旅遊行程圖】

Fly from US to SA.jpg
Tour Map.jpg

    這1535 年西班牙殖民軍到達此地建立該城並命名為「王者之都(Ciudad de los Reyes)」也是其南美殖民地首都及幾百年最大南美城市的利馬,在秘魯於1821年獨立後就一直是南美洲最大的都市之一,如今不只是秘魯商業、文化、經濟、政治中心,更是秘魯美食料理之鄉與觀光勝地,全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此地區。

IMG_20171002_142905.jpg

   對於我們這「五人行」而言一落地就可立即「進入狀況」而幾無時差可言(對從台北來的團友們已耗了近30小時在航班上及轉機過程中雖有點辛苦,但「終於到了」的興奮溢於言表,使每人看起來都精神抖擻而毫無倦容)。在陽光型男的阿勵領隊帶領及經愛情長跑從台灣嫁到當地的導遊小米熱情的迎接下於2017年10月2日開始我們在秘魯第一天行程。【以下照片由團友Pearl提供】

Tour guide.jpg

    首先到成立於1926 年對印加文明研究非常有影響力的「拉爾科考古博物館」(Rafael Larco Herrera Archaeological Museum, 【簡稱Larco Herrera Museum】 參觀。創辦人拉斐爾·拉爾科·霍伊爾 (Rafael Larco Hoyle) 雖曾在國外度過了大部分的青春,並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工程,但回到秘魯後開始探索自己的國家,並在北海岸發現了古老的文化遺產,致成為偉大的考古學家及探索印加文明的歷史學家。他把所收藏、發掘與購買共約一萬四千件超過5千年秘魯文物,以其父拉斐爾·拉爾科·埃雷拉 (Rafael Larco Herrera) 之名創建了這座私人博物館,使其成為一座永垂不朽的「紀念碑」,以感念其尊翁的愛國主義及一生對秘魯的熱愛。 

Larco Herrera Museum_Lima by Barry Hsing2017.jpg

該博物館所展出的考古文物是從舊石器時代人類最初遷入並居住於美洲,且在歐洲的文明「入侵」前,美洲的全部歷史和史前史【西方稱之為「前哥倫布時期」(Pre-Columbian)】。 

IMG_1894.jpg
IMG_1909.jpg

    整館係按時間序列展示萬年前一直到「前哥倫布時期」秘魯的歷史;並以挖掘出土文物的所在地,按地理位置分為北部海岸、中央海岸、南海岸和安第斯山脈等四個展區。如此不但可提供參觀者對秘魯史前所存在文化有一個全面觀,還能瞭解其文明發展過程與地理環境之影響有清楚的脈絡關係。其中,在黃金和白銀展館看到秘魯的統治者所使用的各種珠寶,包括頭冠、耳環、鼻環、飾品、眼鏡…等許多都是由黃金所精雕細琢出來的,可充分顯示出其銀匠和金匠的傑出功力。【以下第一組組合照片的那四張是由團友張碧誠先生提供】 

C2.jpg

C9.jpg

另還有代表秘魯的古代文化及其日常生活的重要收藏品,如各種人物造型的陶器、金屬、紡織品、貨幣、石雕,木刻… 【以下第一組四張的組合照片是由團友張碧誠先生提供】 

C1(1).jpg

C5.jpg
C8.jpg

甚至以性生活為主題的陶俑而吸引許多「近悅遠來」的遊客,可能是在所有展出文物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有關是否該刊出以下這些「性陶俑」照片,其實我是有所斟酌,或說掙扎的,怕造成讀者不必要的誤解。至於,它們是什麼?端看以何種角度來看,只要內心坦然,無論認為是「藝術品」、「情趣品」,還是…就不必太在意他人的「有色眼睛」,何況,孔夫子都說「食色性也」,而千餘年前的印加人,只是很純真地把人的「天性」反應在日常創作上,也許是刻意如此,方能更有效地喚起人們“一個民族的延續,就是「靠此」才能「生生不息」”…對吧!

C3.jpg

C7(1).jpg                      總的來說,這是分類博物館考古文物的完整集合的表率,令人讚佩的考古收藏,最起碼讓我們這群外來觀光客對這神秘國度之歷史與文明的發展有一粗淺的瞭解。【若想再更深入探索印加古文明還有那些博物館值得去,請參考(註解一)

1507006381959.jpg
IMG_1940.jpg

我們這「五人行」好不容易來到此地落實我們的「夢幻計畫」,當然要在會合後的第一個景點(博物館百花盛開的花園)大肆騷首弄姿一翻。

C4.jpg                       中午,到利馬一集豪華住宅、五星級飯店及高級餐廳林立的高檔生活商圈於一隅的「看花區(Miraflores)」;並到其中最著名的拉科馬(Larcomar)大型海邊購物商圈自行逛街購物,看到這個都市最富足與光鮮亮麗的一面。

IMG_2004.jpg
IMG_2011.jpg
IMG_2018.jpg
IMG_2020.jpg

隨後,在一家叫Mangos海景餐廳午餐,在略感飢腸轆轆下,好像吃什麼都好吃,包括從未吃過、喝過的(連叫什麼都不知)或過去不敢吃的尤其是在如此風和日麗的時刻,可一邊欣賞南太平洋誘人的海岸風光,一邊輕鬆聊天及享用首頓美味的秘魯料理自助餐

IMG_2000.jpg
IMG_2006.jpg
1507006366796.jpg
1507006370136.jpg
1507006373555.jpg

    午餐後前往1535年由西班牙征服者法蘭西斯科.皮薩羅 (Francisco Pizarro) 所建、1988年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利馬「老城區(Centro Historico de Lima)」,參觀被視為是利馬誕生地的武器廣場 (Plaza de Armas)。

Plaza de Armas_Lima by Barry Hsiung2017 (2).jpg
Plaza de Armas_Lima by Barry Hsiung2017.jpg
IMG_2109.jpg

來到該廣場可以「一網打盡」所有知名歷史性建築,包括:一棟法式新巴洛克建築、曾為總督府、現為為秘魯政府總部的政府宮/總統府(The Government Palace);

Government Palace_Lima by PC Chang2017.jpg
IMG_20171002_154823.jpg
IMG_20171002_154846.jpg

建於1535~1649年間的主教座堂 (Cathedral Basilica of Lima)【前兩張照片】與總主教宮(Palacio Arzobispal de Lima);

Catedral de Lima by Barry Hsung2017 (2).jpg
Catedral de Lima by Barry Hsung2017.jpg
Palacio Arzobispal de Lima by Barry Hsiung2017.jpg

以及市政廳 (Palacio Municipal de Lima or City Hall of Lima)、聖多明尼哥女修道院博物館(Santo Domingo Convent Museum)與曾是無家可歸者聚集的中央車站於2009年改造為藝術展覽及教育學習的卡薩藝文中心(Casa de la Literatura Peruana)。【照片係按文字的順序呈現】

City Hall of Lima by Barry Hsung2017.jpg
Santo Domingo Convent.jpg
Casa de la Literatura Peruana by Barry Hsiung201710.jpg

    我們入內參觀1991年列為世界遺產、被西班牙人認為在其征服過的土地上“最偉大和最高尚建築物” 的聖方濟各聖殿與修道院(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 Lima)。

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 Lima by Barry Hsiung2017(1).jpg
IMG_20171002_142821.jpg
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 Lima by Barry Hsiung2017 (2).jpg

圖書館內收藏了大約有2萬5千冊非常有價值的書卷(包括既名貴又古老的版本和十五至十八世紀的方濟各會年代記,及有六千多份的「羊皮紙稿」【最後那張照片】)

Library of 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 Lima by Barry Hsung2017 (2).jpg
Library of 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 Lima by Barry Hsung2017 (3).jpg
Library of 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 Lima by Barry Hsung2017.jpg

該教堂從殖民地時代直到1810年至少埋了2萬5千人遺骨在其地下墓穴,給大部分的人留下有點驚聳的印象(因比較忌諱拍此類照片致無法分享)。教堂內其他設置則極為莊嚴考究。

IMG_2044.jpg
IMG_2048.jpg

當發現這教堂也有「耶穌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的壁畫時,不只是驚訝,還如同與「失散多年」的親人相聚般的興奮;雖然不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蛋彩壁畫的真跡,而是由Diego de la Puente於17世紀所臨摹出的,然有趣的是耶穌與十二門徒餐桌上原畫的歐式食物被傳統的秘魯餐所取代

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 Lima_PC Chang2017.jpg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每當在聖猶達 (Jude the Apostle) 瞻禮日時要由40個人來抬著遊行的一座一噸半重的銀台 (Silver Stand)。

IMG_2063.jpg                      接著,我們走到武器廣場另一頭的聖馬丁廣場 (Plaza San Martín);廣場中心有一座為了紀念南美洲獨立戰爭的英雄何塞·德·聖馬丁(José de San Martín)而建的紀念碑。【這一位阿根廷將軍、南美洲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的領袖之一。他將南美洲南部從西班牙統治中解放,與西蒙·玻利瓦共同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也被視是秘魯的國家英雄】

Plaza San Martín_Lima by Barry Hsing2017.jpg
Statue of San Martín_Lma by Barry Hsing2017.jpg
IMG_20171002_163352.jpg

在以上所述的這些廣場上觸目所及的都是來自當地及舊大陸的工藝師們所協力完成的建築瑰寶,不只是彰顯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榮華,也都代表秘魯現存古老建築中的經典。難怪每年能吸引數百萬的觀光客!

IMG_2082.jpg

    傍晚入住Sheraton酒店,稍作休息後,晚上前往位已超過千年歷史的普卡拉納金字塔 (The Huaca Pucllana) 遺跡【(“Huaca” 意即 “金字塔” 或 “神廟”,詳如文後(註解二)】旁的同名高檔餐廳【如網址】;享用由兩位主持名廚、根據傳統秘魯烹飪方法加上現代美食料理技術出爐的晚餐(個人覺得「色」與「香」不錯,但「味」則似乎平平)。另對其典雅的藝術造景則给予高度肯定(當然佔夜晚打光的金字塔地利之便,給其增加了80%以上的吸睛效果)。

C1.jpg
1507342659776.jpg
The Huaca Pucllana_Lima by Barry Hsing2017.jpg

在極佳的氣氛下,體驗一個在異國與古跡共渡、與團友們一起交誼的特殊夜晚;尤其還巧遇在我們鄰桌正舉行一場「冠蓋雲集」為祕魯總統慶生的晚宴。【第一張照片是團友素華所提供】

素華.jpg
1507006252855.jpg
1508264386002.jpg
IMG_1022.jpg

    返回喜來登本想再就近散散步,但按領隊的建議夜晚安全考量要避免單獨行動,大夥就聚在Lounge飲酒聊天後,各自回到舒適房間,在南美洲的第一個夜晚快樂入眠【我在FB上也留下當天歡愉行程的記錄】 

〈待 續:下一篇「亞馬遜熱帶雨林」

 下一篇:探索秘魯古文明 (2):亞馬遜熱帶雨林

〈註解一〉:利馬尚有以下博物館值得探索:「秘魯國立考古學、人類學與歷史博物館(英文National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of Peru)」、國家博物館(西文Museo de la Nación) 

〈註解二〉:普卡拉納金字塔是一座 25 公尺高的金字塔,由當地的利馬民族在將近兩千年前建造,是體現當時宗教信仰的建築,整個遺址曾佔地 20 公頃(如今 6 公頃),在當中曾找到大量的木乃伊及獻祭而犧牲的遺體。[以下照片取材於其官方網站]

huaca-pucllana-aerial-view-1024x510.jpg
huaca-pucllana-pyramid-1024x787.jp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