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旅行者世界版圖/鬱金香、風車與自行車(1) -品味之都阿姆斯特丹
旅行者世界版圖歐洲西歐

鬱金香、風車與自行車(1) -品味之都阿姆斯特丹

9/27/2016

     我們這趟正式進入北歐行程之前最佳的「轉運站」,就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莫屬,也是我們到哥本哈根搭郵輪前「插花行程」的最好安排。由於我才剛從墨西哥公務返國之後處理許多雜事,無暇對此趟行程做任何的深入了解,在荷蘭所有行程安排都是由老婆大人Carol一手包辦,況且我也特別的放心。我5/19晚上從台北出發,20號清晨抵達阿姆斯特丹史基浦(Schiphol)國際機場,Carol、老姐Nancy及傅姐等三人已先行從舊金山飛地阿姆斯特丹過了一夜。Carol到機場接我時順便購買一行四人在未來三天所要使用的Holland Pass ,再搭Best Western Airport Hotel巴士到位於機場附近的酒店與大家會合。在盥洗、寄放兩個中型行李箱後,我們夫妻倆帶著一件小行李,各背一輕便背包隨即就開始當日的行程。

有了3天的Holland Pass (每人85歐元),幾乎就可有恃無恐地在此地搭任何大眾運輸工具(甚至可搭觀光巴士及遊船,並包含許多重要景點及博物館的門票)。我們一行四人從機場搭火車至整棟建築採用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從1889年啟用迄今,每日約有25萬人次進出的中央車站 (Amsterdam Centraal)。先把我們各自的小行李箱(兩天換洗衣物等)寄放在車站可容納大小不同尺寸的Locker中,帶著一隨身背包就更可無拘束地趴趴走。

搭上5號Tram(路面電車)不需5分鐘就到整個城的市中心,一個充滿活力,也是來自全球各地熙來攘往觀光客最聚集地方的水壩廣場 (Dam Square)。

在這裡進入眼簾的盡是古典而宏偉的建築,如:建於1648年的市政廳(1808年拿破崙佔領荷蘭時改為其王宮【Koninklijk Paleis】Playvolume

原建於15世紀初、19世紀重建,用於皇室加冕禮的新教堂(Nieuwe Kerk)

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es Amsterdam)

看起來像古堡的Magna Plaza百貨購物中心

專賣勞力士錶的Gassan 珠寶大樓(家族經營的GASSAN位於阿姆斯特丹舊市區的鑽石工廠亦是馳名世界)

加上搞怪街頭藝人的襯托,撲鼻而來的濃鬱的咖啡的香味,更使這廣場充滿歡樂的感覺。

然而,這兒也有莊嚴肅穆的一面,就是那高22公尺,紀念二戰殉難荷蘭同胞的紀念碑。

   因時間有限,為了參加當天1330開始的免費4個小時徒步市區導覽(要先在網路上報名),不得不放棄入內參觀上述建築的機會(連憑Holland Pass就能進入知名的杜莎夫人蠟像館也錯過了)。這些導遊(類似一種共組的志工團隊)多半是來自其他國家到荷蘭或打工渡假、或半工半讀的年輕人。他們都能說流利的英文,且已對阿姆斯特丹每一景點及其歷史文化如數家珍;雖不收費,但可觀的小費應該對其平日生活開銷幫助不小。我們在廣場指定地點看到一打黃色雨傘的就是我們那一團的導遊,一位名叫Francis來自西班牙彬彬有禮的小夥子。

我們一行20餘人從廣場出發先走到西運河環帶區;整個運河道上所停放的私人小船及船屋、一座座跨河的小橋及人行道騎著自行車悠閒的騎士及隨處可見停放的腳踏車、路邊的露天咖啡座、河道旁傾斜的房子(因處於河海交界地基鬆軟,許多建築會有傾斜的現象,不時穿梭的馬車及街邊販售的鬱金香所共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味。Francis說當地人把自行車當成必要交通工具(通常一人不只一台),車壞了或想淘汰掉就常直接丟棄在運河裡,所以他說“據估計,堆積在運河裡的車比路面上的還多”。

座落在王子運河畔的,建於1631年文藝復興風格的西教堂(Westerkerk)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標,曾舉行不知多少王公貴族、聞人雅士的婚喪喜慶。

二戰期間,曾被納粹破害,留下舉世聞名〈安妮日記〉14歲的作者在此地的故居──安妮法蘭克之家(Anne Frank Huis)也成為重要且讓人憑弔的景點。

走回中央區觀光客必遊的紅燈區(De Wallen【Red Light District】)我們豈能錯過,只是站在小窗內泰然自若頻拋媚眼的女郎(領有執照的性工作者)反而讓窗外好奇的人感到害羞(當然,在這種地方是不准照相的)。在行經性博物館(Sexmuseum)一帶附近街道兩旁販售情趣用品商家的櫥窗內,展示盡是造型誇張、讓人血液循環加速的塑膠模特兒,雖然照了不少相片,但實在不宜公開,只有以下兩張勉強可以見光,精彩的唯有給自己留個紀念。

 同樣位於紅燈區,建於1306年的舊教堂(Oude Kerk)是本城最古老的教堂,依舊能毫不突兀地屹立在那裡,默默地看著這個城市數百年的變遷。

 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城規模雖小,但可能是我所見過全球超過30個以上的China Town 中算是較整潔有序且不那麼傳統的(說也奇怪,幾乎各地的China Town都是在市中心精華地段,也多半都是當地觀光景點之一,所以真要佩服當年海外開疆闢土華人們的精準眼光)。

 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是荷蘭黃金時代 (Golden Age) 最重要的畫家之一;這位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在 1639 – 1658 年期間的生活與創作宅邸,就成為現在林布蘭故居博物館 (Museum het Rembrandthuis),我們行經此地,在Francis介紹其生平事績下也算是到此一遊。

我們接著走到所謂是“四通八達地標(共有7條大道匯聚於此)”的鑄幣廣場及鑄幣塔(Muntplein & Muuttoren);

穿過了觀光客最喜歡來買花種的辛格花市(Bloemenmarket Singel【Flower Market】)、辛格運河兩岸的街道、人聲鼎沸的乳酪店…;

結束前,Francis帶我們看阿姆斯特丹最狹小的三層樓房,並說明在該房右邊較矮的那棟有皇冠標誌下,門檻上有”xxx”,這種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徽中、或者街道上的路樁、懸掛的旗子,甚至在公共垃圾桶上都可以看到標有3個X的標誌,代表該城從12世紀以來的“水、火與黑死病”三大剋星所曾造成的災難,有隨時警惕大家之意(也類似中國道教化解災難的一種護身符)。

設定取消廣告分潤

這一趟充實、知性又免費的市區步行之旅結束後,我們給了Francis 算是相當慷慨的小費,(其他人也都不吝嗇地解囊)以感謝他如此認真的介紹。雖然只是萍水相逢的緣分,但我祝福這位年輕人在這大地球村中能繼續探索人類歷史文明所留下的豐富寶藏。走回中國城在一家高朋滿座的港式餐廳一口氣解決我們四人的午晚餐並稍作休息後,又一刻不得閒地逛中央區這一帶。在這似乎既聞不到什麼煙味且感覺不到什麼塵埃,又處處讓人賞心悅目的街道上漫步,還真是輕鬆愉快地連時差都忘了。一百餘年前曾是股票交換所,如城堡般巨大的Beurs Van Berlage仍聳立在大道上,只不過現改成貿易展覽館及音樂廳。

中央車站旁的碼頭忙碌地吞吐各種觀光船的進進出出與靠港停放

車站東側一棟建於19世紀,屬於東羅馬天主教的聖尼古拉教堂 (Church of Saint Nicholas)也不遑多讓地吸納教徒們的朝聖或觀光客們的湧入。

 我們在回到車站拿行李後又搭上Tram到位於博物館區一個叫Rijks 舒適又藝術的短租屋。感謝老伴透過AirB&B預定,解決我們四人一晚的住宿。在夜幕低垂天色未黑之前,我倆仍興緻勃勃地逛諾大的博物館區(老姊與傅姐則已擺平了)。

 荷蘭號稱“每平方英尺所擁有博物館的數量位居全球之冠”;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被譽為世界最棒的 42座博物館。我們在博物館廣場 (Museumplein) 上就同時看到了3個最熱門的博物館。可惜,我們到的時間那些博物館都已打烊,使我們這麼喜歡入內探訪博物館的人,只能在外照照相過過乾癮罷了。包括:

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現代藝術市立博物館(The Stedelijk Museum of Modern Art)

在短短的三天時間想遊遍阿姆斯特丹及其周邊的城市是極具挑戰性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所取捨。第一、我們知道是難以仔細品味這幾座城市,甚至無法進入博物館或教堂作深度探索;第二、還好,我們本來就不打算花時間購物;第三、則是必須選擇經典且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才不會感到遺憾。所以只安排一天的阿姆斯特丹我們也只能這樣走馬看花。幸好,在往後兩天遊罷了其他幾個城市之後,在第三天的傍晚趕回阿姆斯特丹,用Holland Pass臨別秋波,搭了玻璃觀光遊船在其四運河(紳士運河【Herengracht】、皇帝運河【Keizersgracht】、王子運河【Prinsengracht】與辛格運河【Singelgracht】)轉了一大圈,也算彌補我們原來行程中的不足。

阿姆斯特丹是一個擁有豐富色彩並充滿品味的城市。人們喜歡淌洋地在此自由自在騎自行車,並不只是一種瀟灑與放鬆,更是對這城市的信賴,且又何嘗不是自自然然的環保。整個城市的藝術感不需扭捏作態而是渾然天成的,不需要過多的修飾就可以讓初來乍到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有悠久文化、光榮歷史及高度文明的地方(連兩個人在街頭對奕都是那麼地輕鬆、合諧與有趣)。對於第一次到這個地方旅遊的人而言,您會發現確實值得去看的地方太多,但時間卻永遠不夠。肯定的是,在離開前,您一定會期望下次還能再度造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