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2
美好的一天(2018.10.12)總是從享受一頓豐富的早餐時開始!大巴士從德里往東南方向行走116公里(約1.5小時) 到達始建於1888年,自1922年起成為北愛爾蘭首府,素有「歐洲最友善都市」的美名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本篇主題照片為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1970—80年代由於北愛爾蘭共和軍為獨立而恐功事件頻傳,使該城市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直到21世紀初終於擺脫了該陰影,而使經濟穩定增長,並帶動了觀光業的蓬勃發展。貝爾法斯特既是全球著名的船業大港,也是無法被世人遺忘鐵達尼號(Titanic)的誕生及啟航地──故事就是從此地的哈南德沃爾夫(Harland and Wolff, H&W)造船廠發生的。


百年來,鐵達尼號的故事情節曾被拍成無數部電影,而1997年由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如下照片】)執導、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 )與凱特·溫斯蕾( Kate Winslet)主演並耗資2億美金所拍的那部史詩級災難及浪漫愛情片《鐵達尼號》則是電影史上之最【在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4項提名,最終獲得11座獎項——包括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是全世界第一部達到10億美元大關的電影…】。【以下電影海報之版權申明:如網站連結】


那部電影的成功,相信也間接地帶動了之後興建、於2012年開張、座落在製造鐵達尼的船廠原址的貝爾法斯特鐵達尼號紀念館 (Titanic Belfast Museum) 的人氣(平均每年超過80萬的訪客)。該紀念館以郵輪外觀為設計靈感,是一棟與鐵達尼號等高的雄偉建築。


我們入內參觀,以瞭解鐵達尼號當年建造的過程與歷史,以及1912年4月15日造成1500餘人喪生海難的原因。


一進門我就首先發現了一個聳動的牌子──“England is Ireland’s Enemy”及接著又看到第二個“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可見北愛爾蘭人始終對過去的歷史有揮之不去的陰影及那種外人所無法理解的內心糾結【同樣地,與英格蘭恩怨情仇更深的蘇格蘭可能也是為了「聯合王國」的「表面上和諧」而不得不「忍辱負重」,雖然其「脫英」的聲浪始終未斷過…】。

在這八層樓高的博物館內除頂層是貝城最大的會議中心、另有一層提供教育訓練、餐飲、紀念品商店、社區活動…外,有六層是展館。遊客搭乘「滑軌連結車」(“Ride aboard a mini-car”)彷彿以「時光隧道」方式進入了船塢,隨著軌道上下、依循時序探索這艘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的誕生過程及船難事件始末(包括:實體展示、模型、仿製品、照片、文物…)




在全部參觀過程中,分為七大展區(Gallery):從1911年5月31日計畫起動、設計(The Launch)開始;再從製造、生產與內裝配置備、到下水(The Fit-Out)、處女航(The Maiden Voyage),到之後發生的沈船(The Sinking)、事故調查(The Aftermath)、秘密和傳說(Myths & Legends),以及1985年鐵達尼號殘骸的發現(Titanic Beneath–the wreck of the Titanic)…等。





我們還在一模擬鐵達尼的駕駛艙、頭等艙、餐廳、中庭…等的「體驗室」中來緬懷了一下這艘一百多年前「世紀之船」的遭遇【當然不要以實際搭乘現代化郵輪的經驗來對比】。

100餘年該場悲劇所催生出來的電影、戲劇、文學作品與無限的想像的故事…迄今也一直影響到後世社會的文化與道德觀(如生命最後一刻人性的高貴或醜惡…),以及不斷被喚起對TITANIC的永恆記憶。

完成這一趟歷史性大事件的追蹤瞭解之後,雖難免心中有一點「沉重」,但讓人感覺其在文化及教育上的影響似乎比其災難本身更大且更有意義。離開前,紛紛在展館前擺出模仿電影情節的pose 而增加了一點趣味性。



接續在貝爾發斯特市區展開一小時的Walking Tour。首先參觀創立於1849年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十所大學之一、也是全英國20大名校之一的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或翻成「女王大學」】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 【另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也有一所皇后大學】。


在這樸實無華卻「原汁原味」的古典建築中徜徉,使我全身都被「激活」起來…彷彿又回到當年莘莘學子一樣,擁有一種可以在校園內自由自在地「品三香」(書香、花香與「知識香」)的「特權」。畢竟迄今我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校園內渡過的(這也是我為何對名校如此癡迷的原因),而這真是一種「緣分」,且更是一份福報!



來到了位於市中心登戈爾廣場(Donegal Square)興建於1898-1906年、一棟有優雅的巴洛克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市政廳(City Hall)。這座代表「城市精神」的地標,不只帶給該城豐富細膩的視覺享受,還突顯了其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背景。特別是,那四角方位都有塔樓的設計,及其主樓中心那一個高53米的綠色穹頂,更使市中心擁有一個不平凡的天際線。





市政廳內每一扇引人注目的彩繪玻璃(Stained Glass)都有其特別的意義,僅從外表來看,她們都算是藝術精品,若細看其內涵方知是用來敘述這城市發展的許多故事,甚至曾發生過的磨難。


展示物中,有一座「龍椅」可能是最熱門的,觀光客們無不想體驗一下「君臨天下」或「一錘定天下」的感覺(還可以與維多利亞女王及威廉三世國王合照)

在市政廳的coffee shop「充完電」(午餐)後,繼續在廣場上逐一觀賞包括維多利亞女王等許多雕像與紀念碑(含紀念鐵達尼的Titanic Memorial)。廣場四周還有維多利亞廣場購物中心(Victoria Square Shopping Centre)及相關知名建築。【貝爾法斯特其他知名值得走訪到的景點如〈註解一〉】




下一站,續往南挺進166公里準備要進入在1919~1921發生英愛戰爭(Anglo-Irish War)後,於1922年脫離英國獨立、人口約500萬的愛爾蘭共和國 (Republic of Ireland)。在約2小時車程中,在團員自我介紹及這趟旅遊心得分享後,Luke在車上提供了一個有獎徵答,問大家”「英倫三島」之名的由來?”我之前對該詞也頗感困惑,而曾上網蒐尋過,所以也勉強回答表達一點看法,結果經由讀英國文學系而被共推為評審的鍾大姊裁決我的說法比其他團友稍微「到位」一點,而獲得Luke的一份非常又意義的紀念獎品(對也曾是集郵者的我而言,這份貼上英國航海史上代表性人物郵票稱為“Maritime Heritage”的首日封是深得我心的)。至於正確答案是什麼,因內容較多,所以只能用文後的〈注解二〉說明之。


在快進入愛爾蘭邊界前Luke談到“愛爾蘭的綠、白、橙三色國旗”,「綠色」代表愛爾蘭天主教傳統,「橙色」代表少數新教的追隨者(仍有英格蘭的影子在)、「白色」則象徵希望雙方能和平共存。【特別是歷史上,「綠色」是愛爾蘭共和主義和天主教徒的象徵】。尤其是在每年3月17日聖派翠克節 (Saint Patrick’s Day) 所舉行盛大的文化和宗教慶典時可以看到遍地「大綠海」。

下午四時許,終於來到了今天最大的「熱點」──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愛爾蘭首府,也是其最大的城市人口約50萬的 都柏林 (Dublin);由於很多高技術企業聚集,所以又有「歐洲的矽谷」的美譽。

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在一個城市觀光的最佳策略就是“首選其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但卻從未想過是到生產愛爾蘭著名且是全球啤酒愛好者朝聖地的健力士啤酒中心 (Guinness Storehouse) 來暢飲啤酒。我對任何酒類都是外行,遑論還能品酒分辨好壞(既無慧根又無特殊嗜好);奇怪的是,我大多數的旅遊常少不了Wine Testing【尤其是來英愛前一週才到葡萄牙知名酒鄉的波爾圖「微薰」了幾天(如FB)】)。而對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啤酒,只能憑直覺知其淡或烈、爽不爽口而已。雖也曾在慕尼黑痛飲過啤酒【如:阿爾卑斯山、萊茵河及德意志之旅(5之5)】且在橫濱參加過慕尼黑「十月啤酒節 (Oktoberfest)」)【如FB】但不到此地還真不知有關啤酒的學問還真不少欸!(特別是在這其獨特配方與釀酒技術最早可追朔到1769年的啤酒廠)


健力士啤酒展覽館【官網】共分為七層,遊客從G層(Ground Level)入口處進入,拿到「語言導覽器」戴上耳機後,就可按路線標示自行參觀(該層也是紀念品店及配料展示中心)。第一層是以聲光/音訊/電視牆及綜合智能方式來呈現啤酒釀造流程及方法、木桶製作技術,及如何用海陸空運輸到世界各地(亦有咖啡館提供休憩處)。





到了第二層「品酒中心(Testing Room)」可以學習如何品鑒一品脫 (Pint) 健力士啤酒的簡易技巧。第三層為「廣告展覽廳」,說明其百年來品牌發展的歷程及在世界各地(約50國)標誌性的廣告展。


第四層是健力士學院 (Guinness Academy)及行家體驗館(Connoisseur Experience)──教導訪客如何打一杯屬於自己的健力士黑啤(需先預約,我們只有by pass掉)。越往上就越有意思,第五層是「美食體驗館(Guinness & Food)」──瞭解健力士啤酒如何搭配各種不同美食而能成為「飲食絕配」。




到了稱為「重力酒吧(Gravity Bar)」的頂樓那就是「最高潮」了,除可免費盡情地享用一品脫(約500 cc)涼爽的黑啤酒外(可選擇濃、淡不同的口味),更讓人難忘的是在這都柏林置高點的圓形的景觀酒吧可以360度視角俯瞰整個都城的十大景點(順著透明玻璃窗所標示景點的名稱與簡介的視線就可清楚看到,包括釀製健力士啤酒的水源地的威克洛山脈 (Wicklow Mountains)、1861年完成的威靈頓紀念碑 (Wellington Monument)、面積達707公頃歐洲最大公園之一的鳳凰公園(Phoenix Park)、起造於1191年的聖派屈克大教堂 (St. Patrick’s Cathedral)、聖派屈克塔 (St. Patrick’s Tower)、始於1172年石造的基督大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約翰巷教堂(John’s Lane Church)、Marry Immaculate Catholic Church等都柏林著名建築。【以下照片是按文中的順序呈現(除威靈頓紀念碑為連續兩張直式)】








團友們在這也是「觀景台」內一起邊欣賞方圓數公里都柏林美景、邊「搬火山(品美酒)」、邊「砍大山(聊天)」,直到個個「滿臉紅通」、激情指數「破表」、high到最高點時方不得不「興興然」地離開。此時終於了解健力士啤酒為何能征服全球數千萬的啤酒愛好者。



酒酣耳熱後,帶著幾分飄飄然,隨著Luke穿越都柏林市中心大街小巷。匆匆經過1592年由伊麗莎白一世創建,孕育過無數優秀人才、諾貝爾獎得主、劇作家及政治家等愛爾蘭最古老大學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的大門【以下第一張照片】,也算是「到此一遊」(但不列入我「世界名校巡禮」的紀錄)。該學院對面就是對愛爾蘭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愛爾蘭銀行 (Bank of Ireland)【第二張照片】。


橫跨分隔都柏林南北的利菲河 (River Liffey) 的半分橋(Ha’Penny Bridge)【原名威靈頓橋,易命為「利菲橋」,然因過去通橋時要繳半分錢,故一般民眾以此稱之】。



走到充滿歷史故事、以十九世紀初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領袖丹尼爾奧康諾命名的「歐康諾大街(O’Connell Street)」。沿線有許多漂亮的建築物,是都柏林最具特色的一條商業街,包括許多愛爾蘭政治領袖的紀念碑和雕像,而奧康諾雕像矗立在街的盡頭。此時正逢傍晚而看到滿天色彩繽紛的晚霞…








回頭穿過半分橋來到 Traditional Irish Musical Pub Crawl 這一「仙樂飄飄處處聞」且充滿音樂、藝術及文化的區域,那可真是熱鬧非凡。當地的藝術工作者甚至是外來觀光客,似乎每天都可以著傳統愛爾蘭鮮綠服裝來慶祝「聖派翠克節 (Saint Patrick’s Day)」。



最早我提出這趟旅遊需求“Must See”時有包含享譽全球的愛爾蘭《大河之舞》(Riverdance),但Luke還是遺憾告知“由於該團太紅了,都在國外超過500個城市演出過(曾不只一次到過台灣),所以反而在愛爾蘭很難看到”,遂只能安排到位於都柏林市中心Arlington酒店的“Celtics(凱爾特人) Night Show”,可邊晚餐邊欣賞都柏林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愛爾蘭舞蹈表演。雖無如「大河」湍急浩瀚之氣勢(20~30位舞者),但也算是以小規模的方式(4~6人)把愛爾蘭的傳統踢踏舞(Tap Dance)的「震撼力」表達出來。整套節目還包括吉他演奏、歌唱及民俗舞蹈。

【YouTube上可以看到不少《大河之舞》視屏,若有興趣可以看如以下照片的 Riverdance NYC Finale】

至於3 course的餐飲還行(不能以太高標準要求這位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且觀光客雲集、還提供show的餐廳),不過在服務上則仍有加強的必要。重點是,當晚這節目讓大夥都很盡興也算滿足我基本期望。

若到都柏林自助遊,至少要安排三天時間,因為值得去探訪的地方實在不少,如〈註解三〉】
晚宴後往西行車45公里到入住酒店時已近十點,敦促團友們早點就寢而結束這一極為豐富與精彩的一天【Carol 在她FB上留下當天快樂的心情】。
〈待 續〉
上一篇:英愛遊(6):自然奧妙的巨人堤道、不屑倫敦的德里
下一篇:英愛遊(8):基代爾園藝瑰寶楓景、壯麗海岸的莫赫斷崖
〈註解一〉:貝爾法斯特其他知名的景點,包括:內部的彩繪玻璃亦是一絕的聖安妮大教堂(St. Anne’s Cathedral)、具時尚現代感的河岸多能會議廳(Waterfront Hall)、議會大樓(Stormont Parliament Buildings) 、北愛爾蘭最高級的劇場建於1895年的大歌劇院 (Grand Opera House)、占地 11 公頃的植物園(Botanic Gardens)…。
〈注解二〉:英倫三島一詞是中文中對「英國」或「不列顛群島」的特有別稱,一般出現在非正式場合或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島」指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它很可能是早年清代對於英國仍欠缺正確了解時,所形成之詞彙,並沿用至今】。以上是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雖然該文提到“在英文中,事實上並沒有與「英倫三島」相對應之概念或語詞”但我個人則認為也許英語中出現上千年的“British Isles”一詞可能造成中文翻譯誤解的原因…該詞翻成中文是「不列顛群島」即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及如曼島…等許多周邊島嶼,主要就是聯合王國和愛爾蘭共和國這兩國的版圖,但自從愛爾蘭獨立後就不喜歡被稱為是“British Isles”的一部分,所以現只稱作是《群島》(The Isles)了
〈註解三〉:都柏林其他值得探訪的重點為:18世紀新古典主義建築代表,也是都柏林最華美建築之一的海關大廈(Custom House)、1592年由伊麗莎白一世創建,是孕育過無數優秀人才、諾貝爾獎得主、劇作家及政治家等愛爾蘭最古老大學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於1204年興建,在愛爾蘭獨立之前,一直都是英國最高總督的所在地,現在作為愛爾蘭的綜合博物館群的都柏林城堡(Dublin Castle)、充滿當地文化氣息的坦普爾酒巴區(Temple Bar district)、愛爾蘭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也是都柏林最後一座喬治王朝式建築的都柏林郵政總局(General Post Office)、梅瑞恩廣場 (Merrion Square)。